【科研戰“疫”(二十三)】
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實現之年,是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。受疫情影響,今年春天有些脫貧項目複工遲、進度慢,一些地區農産品銷售困難,甚至出現肉蛋奶等産品積壓,有些養殖戶飼料供不上、物資運不進的情況。産業扶貧是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,産業不穩,則基礎不牢。農業農村部、國務院扶貧辦《關于做好2020年産業扶貧工作的意見》提出要加強産業扶貧風險監測、健全風險預警機制,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強調要健全扶貧監測預警機制。
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特别是産業扶貧帶來的嚴峻挑戰,必須建立防止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态幫扶機制,加強疫情對産業扶貧影響的風險監測,科學分析疫情對當前扶貧産業發展的影響,跟蹤監測扶貧項目複工複産情況,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跟蹤監測,努力化解疫情影響,支持貧困戶盡快恢複生産,防止出現因“疫”返貧現象,實現穩定脫貧,為打赢脫貧攻堅戰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有力支撐。
為此,提出以下對策建議
一、加強組織,完善監測機制
建議由扶貧部門牽頭,統一組織統籌農業農村部門、發改委、财政部門等部門,定期開展産業扶貧風險監測和管理,包括風險的警戒、風險識别、風險防範和風險處置。
要解決目前貧困監測數出多門的問題,構建“統一組織開展、統一法規依據、統一調查體系、統一數據平台”的監測體系,形成一套全面、完善、權威的風險監測基礎數據,以滿足提升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。
要充分發揮駐村扶貧工作隊、村組幹部“調查員”作用和扶貧信息平台“大數據”作用,精準摸排監測。各省扶貧辦進一步完善扶貧信息系統,結合實際開展培訓,為摸排監測工作提供技術保障和服務支撐。
二、精準研判,做好風險識别
農業産業普遍面臨自然風險、市場風險雙重風險,其收益具有波動性和不穩定性。同時,由于自然資源、技術水平、資金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制約,脫貧産業“短、小、散”的狀況突出,普遍存在規模小、帶動主體弱,競争力不強,抗風險能力差。
疫情對産業扶貧帶來的風險包括自然風險、社會風險、經濟風險、政策風險和技術風險等多方面,要根據産業扶貧項目的特點,從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,科學設置監測内容、監測指标、監測目标和監測評估方法,準确反映産業扶貧項目及其對目标群體的影響,提高風險監測的針對性和有效性。
風險識别和監測的内容應包括産業扶貧項目的數量和類别、涉及貧困人口情況、貧困戶産業發展、貧困村主導産業培育、新型經營主體培育、深化貧困村改革、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、政策扶持的執行和落實等情況,系統評估疫情對生産經營、帶貧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和主要風險。
三、靶向指導,加強風險防範
一是要落實風險防範責任,加強業務培訓,增強幹部群衆産業扶貧風險意識和防範能力。
二是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,對各類風險進行動态監控,根據預警信号,及時調整預防和應對行動的等級。
三是要從風險回避、損失控制、風險轉移、風險保留等方面加強風險管控。強化決策咨詢、項目管理、産品銷售、技術支撐、投入支持、保險保障等風險防範措施,根據風險類别精準施策,按照缺什麼、補什麼原則,下足“繡花功夫”,拿出務實舉措,分類精準幫扶,嚴防疫情影響穩定脫貧。
推動複産複工。對受疫情影響的主體及項目進行針對性指導,協調解決實際問題。多途徑協調解決扶貧龍頭企業、農民合作社等用工難問題,支持扶貧企業盡早複工複産,穩妥有序推進貧困群衆返崗就業。
着重解決“賣難”問題。要強化産銷對接,深入分析疫情對貧困地區産業發展影響,通過微信、微博、抖音等多渠道進行宣傳對接,制定滞銷賣難農産品應急銷售方案,抓好因疫情造成的部分貧困地區農産品“賣難”問題保障貧困群衆穩定增收。
加強産業補貼和投入支持。要加大受疫情影響的貧困地區産業扶貧政策傾斜力度,加強産業扶貧财政投入和金融保險支持。加大對帶貧成效突出的龍頭企業、農民合作社、創業緻富帶頭人的信貸支持力度,及時發放扶貧小額信貸,适當延長受疫情影響還款困難貧困戶的還款期限。鼓勵保險機構和貧困地區開展特色産品保險和扶貧小額貸款保險,加大對扶貧特色産業的保障力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