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衛華校友工作照
今年時值母校工商學院75周年華誕,與中南大相識近20年的我已入不惑之年。時光匆匆催人老,昨日少年舊夢繞。唯有那美好的似水年華仍在腦海裡蕩漾,像一首歌,唱着美好;像一壺酒,越陳越香。
秋雨時節初相識
2005年9月4日,我和父親一路風塵仆仆,從中原大地來到江城武漢。那天晚上到站很晚,就與一個老鄉在武昌火車站暫住了一晚,第二天早上6點就起來了。天空還下着雨,我們乘上538路公交,一路盯着窗外好奇地看着沿途的風景,很快就到了學校。接待我們的是2004級的師兄師姐,雨下得有點大,他們渾身濕透了,但臉上依然挂着熱情洋溢的笑容。一個師兄把我們送到了宿舍。路上他還一直囑咐我,來到大學就是個全新的生活,要快點熟悉環境,有啥事可以給他們說,他們一定會幫忙……雖然雨一直不停,但是師兄師姐們的熱情卻讓我倍感溫暖。
9月6日,天晴了,我與父親逛了一圈校園,真的被學校的美吸引住了!現代化的風格讓我眼前一亮。學校風景如畫,曉南湖的旖旎,文波樓、文瀾樓、文泉樓的底蘊,逸夫樓的藏書,還有西苑的煙火氣息,每一個地方都吸引着我,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好好學習、實現人生理想的地方。
為期半個月的軍訓結束後,正好臨近十一,我與同學還回了一趟老家。等過了十一,就正式開始了大學學習生活,在輔導員汪老師和梁老師的指導下,我勇于報名,參加了班委競選,當上了班裡的團支部書記,在學習的同時,也積極為同學們服務。
良師益友情難忘
由于是班幹部,便經常穿梭于文泉樓、教學樓與宿舍樓之間,與老師們接觸越來越多,便有機會得到老師們的悉心指導。汪老師經常說,要注意好學生幹部與自身學習的平衡,既要做好學生工作,也要搞好自身學習;既要多參加一些社會實習,增長自己的閱曆;也要多去圖書館,多看一些書,拓展自己的知識面。汪老師還多次到宿舍中,督促我們利用好大學時光好好學習。梁老師說,大學生要做到五個一,即“能讀好一個專業的課程,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,寫一筆漂亮的字,寫一篇有内涵的文章,做好一個社會實踐活動”。
在生活中,汪老師和梁老師也幫助我很多。寒暑假期間,由于當時網絡不發達,梁老師曾多次幫我充手機話費,讓我能夠及時與學校、同學保持聯系。汪老師不僅在我讀大學期間多次給我談話,更是在我讀研的關鍵時刻給予了大力幫助,她幫我協調了學院,還資助我學費,給予了我莫大的幫助,至今都難忘師恩。
還有當時院黨委江克甯書記、院團委向前書記,以及校報的周蘇展老師、徐志持老師、陳博老師,他們都給我講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,如踏踏實實做事、老老實實做人、認認真真做學問,這些如人生道路上的燈塔,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,讓我受益終身。
過往回憶皆美好
畢業後,我在武漢工作了五年。雖然已經工作,但是對學校依然依戀很深,就像沒有斷奶的嬰兒,會經常跑回去。我會悄悄跑到北門的操場上走走,到曉南湖邊散步,到希賢嶺上靜思,到小竹林中閉目,到西苑再買碗酸辣粉,到圖書館再讀書……學校的每一個建築,每一個地方都有我的身影、每一寸土地都讓我留戀。逸夫樓有我讀過的書,老圖有我考研留下的座位,文波文瀾曾是我上課的地方,但是我既不想驚動人,更不想驚動物,隻想靜靜的感受,慢慢的欣賞,仔細的品味,一點點的咀嚼,那曾經的屬于自己的美好。這是一種情感的渴望,也是一種自我修複。也許隻有一個下午,也許隻有一個晚上,雖然隻是片刻的,但是足以撫慰我疲憊的心、滿足我思念的情,讓我重新再出發。
而今離開武漢也7年了,再相見就不容易了。而我在中南也是7年,7年的時光不長不短。不長是因為過得快,與室友戲稱“一來一回,一學期沒了;一來不回,大學沒了”。不短是因為,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,從21歲到28歲,是一個人最好的青春。中南大在我的人生中刻下了永不褪色的記憶。
也許對于學校、對于學院,我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份子,但是學校之于我、學院之于我,确實獨一無二的。是學校給予了我知識,打開了我的眼界,讓我看到了中國、看到了世界是什麼樣的;是學校給予了我力量,更是給予了我面對未來的底氣。讓我感受幸福,終生受益。
黃鶴樓下,白雲悠悠;曉南湖畔,柳影依依;希賢嶺上,書聲朗朗;逸夫樓内,墨香沁人;校内,一屆又一屆的學子,為知識、為命運、為發展而匆匆忙忙;校外,北苑、西苑、南苑依然繁華,用人間煙火氣撫慰着中南大的學子。
一切都如當年一樣,一切又不是當年。惟願母校更上層樓,惟願工商學院越來越好!衷心祝願我的老師身體健康,多喜樂,長安甯!
陳衛華,2005級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旅遊管理專業,現就職于河南省社科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