邬義鈞:凝心悉力工經發展,峥嵘傳揚中原精神
他,從小家境貧寒
努力克服一切困難發憤圖強
成為我國經濟學界一代知名學者
他,無私奉獻甘為人梯
堅守講台43年
幫助無數莘莘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
他,積極探索中國工業經濟學
不斷推陳出新
為我國工業經濟學理論與實踐作出重大貢獻
他就是
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教授、博士生導師——邬義鈞
邬義鈞,漢族,中共黨員,湖北武漢人,1931年10月生,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,1950年10月參加工作,進入原中原大學任教。教授,博士生導師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
曾任中南财經學院(原中南财經大學)工廠管理系副主任、工業經濟系副主任等職務,兼任中國工業經濟學理事,以經濟學名人身份入選《湖北省社會科學界名人——第二卷》,以著名經濟學家身份入卷荊楚學術名家《星漢燦爛》。2018年,入選《中國工業經濟學會知名學者學術概覽》。
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從事經濟學科教學和科學研究,為創建和拓展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學、工業經濟學和産業經濟學等學科領域作出了卓著的貢獻。著有《行業管理的理論與實踐》、《中國工業經濟管理概論》、《現代工業經濟管理》、《産業經濟學》等專著和教材。所著《行業管理的理論與實踐》是國内最早研究行業管理問題的專著,人民日報1988年5月30日書評,稱該著為行業管理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,為行業的劃分提供了新依據。
曆峥嵘歲月 揚中原精神
——記邬義鈞教授口述
武漢是個小鎮。1931年我在武漢出生,我的父親是中學教師,母親是勞動婦女。1938年,日本軍隊占領武漢,我的父親去世,媽媽把舅舅和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帶到恩施。我在恩施讀了小學和初中,于1946年回到武漢,在武漢解放之前讀完高中,并在媒體的宣傳和介紹下進入中原大學。中原大學當時是河南寶豐建立,後來才搬遷到武漢來的。中原大學是我們中南大的前身,是一所紅色的革命的大學,知識青年很向往。當時上大學的目的是混口飯吃,不敢想着能讀研究生。那時長江日報上登的宣傳語——“中原大學是革命的熔爐,歡迎知識青年報考本校”吸引了我的注意,于是我就報考了中原大學。
7月26号是我們入學的日子,長江日報把錄取的幾千人名字都登出來了。在短短幾個月内,我們經過思想改造,初步建立革命人生觀,認識到人類社會怎麼向前發展的、共産黨又是怎樣的政黨,革命認知觀在我們年輕人的心中紮根了。
我們學校從解放初期中原大學發展到現在的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,在舊社會不同于當時的舊大學,在今天也仍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。我們有革命學校的優良傳統。我們傳中原精神,不辱紅色使命,搞正規教育,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。我們一直在講怎樣發揚中原精神、傳紅色使命。但究竟什麼是中原精神?
我認為它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:一是艱苦奮鬥的精神。艱苦奮鬥精神不僅要在生活上講究簡樸,還要在事業上艱苦卓絕,潛心學習研究;二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。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學校裡面就要大事小事大家都搶着幹,從集體生活中可以看得出來,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為人民服務的精神;三是堅定革命的精神。這要求我們樹立革命人生觀。人生觀到底是什麼東西?活着為什麼?是要為自己以後的事業做奮鬥?還是為了中國事業、整個人類社會而做奮鬥?樹立革命人生觀,就是樹立人生是為人民服務、為國家服務的價值觀念,而不是為個人和家庭服務的。在現在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很難的,因為我們現在是以家庭為單位的,每個人的能力、道德修養的水平都不一樣,各人都有各人自己的追求,但是要求我們還是要以這樣的革命精神為追求,并向其不斷靠攏;四是開拓進取的精神。艱苦鑽研思考,修身養性都是這方面,學習工作求上進,做人有修養。共産黨也是人,也有缺點,人沒有完美,不能靜止孤立的看待人;五是精益求精的精神。做一兩件好事不難,一輩子做好事不容易。一兩次成功不難,一直成功很困難。但是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,要練好基本功。
我把中原精神歸結為這五個方面,這是我從我個人的成長心路曆程中得出的。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曆成功和挫折。面對挫折時,如果能夠把自己“開刀”剖析一下,挑出自己的錯誤或不足,困難挫折不足方面的修養會随年齡增長變成熟。
我們搞教育工作的人有成功的一面,但有自己經曆挫折的一面。1953年前我們還不知道能不能當老師,可能學着學着就被調到中南區電力局當個幹部。有人被分到中南農林部工作、中南機械工業一部、二部,有的被分到廣西、湖南的省級單位,有的被分到武漢市,還有的被下放到區。學習後大家都被分到民大當老師,沒有分去的隻能在學校,在工作中提高。
我在人民大學學習如何當老師,學習期間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。在中原大學時我從49隊政治學習轉到财經學院,并分到工廠管理系。經過1949年12月到1950年9月的這幾個月的學習後,我拿到了學位證書。畢業之後,我一開始并不是當老師,而是分配到了經濟研究室搞科研,并自學政治經濟學,開山劈路自學深造。1953年前高等教育還沒有走向正軌,我們的學習大都不太系統。53年9月,工業經濟教研室開始有了老師,才開始比較系統學習工業經濟課程。但由于那位老師是蘇聯退伍中校軍官,中文不好,得一邊上課一邊聽翻譯,兩個小時的課程也就隻有一小時内容。這樣學習比較低效率,因此之後便又變成了開研讨會提問解答的方式自學。在自學的課程《蘇聯勞動組織與技術定額原理》的時候,我學得比較囫囵吞棗。這本書主要研究車間怎樣合理科學安排工人做工完成定額,既能促進生産發展,又不挫傷工人積極性。固然有蘇聯專家的專業解答,但卻語言不通,所幸有從蘇聯學習回來的中國老師來一起解答。但我認為,國内的老師水平始終與蘇聯專家有差距,我們也幾乎隻能靠自己領會知識,這是我當時的學習條件。
當然,學習隻是學課本知識是不行的,還要投入實踐中去鍛煉。我成為老師之後被派到大慶油田,與工人一同參與采油煉油。雖然當時正值四、五月份,但是天氣寒冷,我們與當地人“三同”,即同吃同住同勞動。在飲食上我就不習慣,氣候上我也感到不适。我從武漢帶去的冬棉衣在那裡都不足以禦寒。我們和工人一起上早晚班,到油田作業,參觀油田鑽井,有男有女。當時黑龍江一帶鎮上百姓的生活都非常艱苦。知識青年到那裡時間長了都受不了。我們在那裡呆了半年。由于上工、鑽井的專業性太高,我們接觸不了。于是我們就在小屋子裡看圖表、巡視、做記錄。這次經曆我們見識到了王進喜1205鑽井隊的油是怎麼采上來的,分清了采油與煉油的關系。52、53年“三反五反”期間,我還參加了中南工業調查團,到湘潭煤場和邵陽礦場學習,接觸生産實踐知識。知識分子到生産第一線鍛煉成長很有必要,更有利于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。
歲月,在指縫中無聲地流走但抹不掉他的痕迹
從新中國成立至今
他用堅挺的脊背
诠釋着愛的光輝
照耀着我們未來的路
他把勤勞和智慧融入小小的三尺講台
把滿腔熱血獻給摯愛的莘莘學子
為祖國播撒陽光、播種希望